佛光菜根譚

首頁 > 星雲大師文集 > 佛光菜根譚

第三冊 ■進德修業的指南

分享到FB

從靈感增長的信心,能知世事之微妙;
從福德增長的信心,能懂結緣之殊勝;
從慈悲增長的信心,能明人我之關係;
從慧解增長的信心,能曉是非之輕重;
從體驗增長的信心,能達真實之境界;
從見性增長的信心,能悟自他之一如。(001)

沒有慈悲的智慧,是世智辨聰,
 不會有善美的結果;
沒有智慧的慈悲,是世俗情感,
 不會有超脫的自在。(002)

日能知其所無,無法穿透隔牆之礙;
月無忘其所能,能夠照亮陰暗之處。
 如日如月,可謂有自知之明也。(003)

寵利毋居人前,居人前則為人疑嫉;
德業毋落人後,落人後則為人輕視;
享受毋踰分外,踰分外則為人批評;
言行毋離中道,離中道則為人排擠。(004)

輪迴第一義,是壞人的懲罰,好人的賞賜;
輪迴第二義,是因果的行道,生命的轉機。(005)

妨礙人生讀書之道,是雜事太忙;
妨礙人生養生之道,是欲望太高;
妨礙人生處世之道,是話語太多;
妨礙人生治家之道,是開銷太濫。(006)

人不患無才,識進則才進;
人不患無量,見大則量大。(007)

專精於一,涉獵至深,
 謂之博學;
不求專精,淺浮涉獵,
 謂之泛學。(008)

學習,能在無助孤獨中使你快樂;
學習,能在疑惑困頓中賜你智慧。(009)

世道多艱辛,所以要勇敢;
世事多難測,所以要自知;
生活多困難,所以要堅強;
生命多無常,所以要珍惜;
處事貴公正,所以要無私;
做人貴誠信,所以要實在。(010)

讀書,是求得知識的過程;
讀書,是做人明理的鑰匙;
讀書,是自我心靈的探險;
讀書,是點燃知識的火種。(011)

讀書,以融會貫通為主旨,以方法技巧為輔佐;
讀書,以勤懇熟讀為功效,以用心下手為實際。(012)

多讀好書,使自己芳香;多做好事,使別人快樂。(013)

不為昨天困,昨天已過去;
不被明天迷,明天尚未至。
用心面對今天,天天都不困不迷。(014)

以學問磨練氣質,氣質自然高雅;
以理法規範行為,行為自然端正;
以寬恕廣結人緣,人緣自然良好;
以修道淨化心靈,心靈自然清淨。(015)

凡是雙手可觸及的資源,
 不輕易捨棄;
凡是眼睛可見到的資料,
 不隨便放過;
凡是耳朵可聽聞的資訊,
 不任意流失。(016)

布施的觀念,使我們更富裕;
慳貪的觀念,讓我們更貧乏。(017)

好於發問的人,
 只做五分鐘愚人;
恥於發問的人,
 一輩子是個愚人。(018)

水能自己活動,也推動別人;
水能婉轉自如,而委曲求全;
水能尋找方向,更不斷延伸;
水能洗滌污垢,又清淨自在。
水滋潤了萬物,使其生氣蓬勃;
水匯合了百川,成就廣大寬宏。(019)

成見愈少,生命愈寬廣;偏見愈少,思想愈開闊。(020)

謙退是保身第一法,倨傲易傷身;
涵養是待人第一法,粗鄙易傷人;
安詳是處事第一法,急躁易壞事;
恬淡是養心第一法,貪欲易染心。(021)

奉獻是福德,不是負擔;服務是獲得,不是犧牲。(022)

不忌說出自己的毛病,
 才能發露懺悔;
懂得面對自己的缺失,
 才會勇於改過。(023)

忍是能擔當、能負責;忍是能化解、能捨棄。(024)

學律儀,要融入社會,包容世界;
學技術,要百般藝能,利人利事;
學慈悲,要關懷體貼,互相尊重;
學佛法,要禪淨戒律,共生萬世。(025)

一個人有信用,信用就是財富;
一個人有道德,道德就是財富;
一個人有健康,健康就是財富;
一個人有責任,責任就是財富。(026)

對人生,要有無常的警覺;
對物質,要有淡泊的淨化。(027)

願為李樹長滿李,常使人間添歡喜;
願在心田植慈心,能給社會增清淨。(028)

教育,能讓我們成為情理兼備的人;
反省,能讓我們成為福慧具足的人。(029)

忍耐,不是弱者懦夫;胡鬧,絕非英雄豪傑。(030)

「捨」能對治「貪」病,
 不能喜捨時,
 應懂知足,知足才能清淨淡泊;
「忍」能對治「瞋」病,
 不能行忍時,
 應有慈悲,慈悲才能拔苦予樂;
「覺」能對治「癡」病,
 不能覺悟時,
 應求正見,正見才能轉愚成智。(031)

戒如指南針,有指南針引導方向,
 人生不會走進歧路;
戒亦如軌道,有軌道的正確行走,
 人生不會落入險境。(032)

言不及義,無異浪費光陰;言行清朗,方能健康長壽。(033)

人間佛教是導正人心,改進生活;
人間佛教是淨化心靈,充實生命;
人間佛教是提昇人性,美化世間;
 人間佛教是入世與出世的圓融。(034)

名利減一分,道念必增一分;
感情損一分,智慧定長一分。(035)

對物質的貪戀減少一分,
 我們的人格就能昇高一分;
對世間的情念減少一分,
 我們的道念就能增加一分。(036)

真理不會久藏,終有蔚然成風之日;
因果不昧善惡,自有昭然若揭之時。(037)

持戒,能將坎坷的遭遇,
 變成福樂安康的命運;
修定,能使浮躁的情緒,
 化為平靜清明的理智。(038)

樹若無皮,不生華果;人無慚恥,會道至難。(039)

有才有能者,皆從用心、磨鍊中增長;
有修有德者,亦在忍耐、委屈裡養成。(040)

因無明而看不清自己,
 所以知錯需有大智慧;
因我執而放不下自己,
 所以認錯需有大勇氣。(041)

甜蜜的言語,
 不能代表內心的誠意;
懇切的指導,
 才能稱為真實的友情。(042)

寡言得以涵智,慈悲必能增德;
寧靜足以自處,觀照當能明心。(043)

成功與失敗在一念之間,快樂與痛苦在一念之間,
富貴與貧窮在一念之間,善良與邪惡在一念之間,
覺悟與迷惑在一念之間,朋友與仇敵在一念之間,
美麗與醜陋在一念之間,天堂與地獄在一念之間。(044)

自智者,人愚之;
自下者,人高之。
自智、自下,端乎一心也。(045)

怨恨不滿,是煩惱的根源;感恩知足,是快樂的泉源。(046)

奉行四攝六度,能廣結善緣;遵守五戒十善,能遠離罪垢。(047)

持戒,可以增福進德;布施,可以廣結善緣;
懺悔,可以淨心除垢;發願,可以成就事功。(048)

智慧、善根、正見,
 是學佛的重要根本;
親切、慈悲、關懷,
 是度眾的最佳方便。(049)

沒有黑暗,顯不出光明的可貴;
沒有邪惡,顯不出善良的可愛。(050)

 

遭人毀謗,無須喪氣,可當作消災解怨的好時機;

受人讚歎,切莫得意,應視為氣度修養的大考驗。(051)

 

戒的力量,可以對治貪欲;

定的功夫,可以對治瞋恚;

慧的般若,可以對治愚癡。(052)

 

忍,是成功的力量;忍,是幸福的泉源。

走遍天下,忍是最好的法寶。(053)

 

一言之失,初不為過;終日迴護,過加大矣。(054)

 

讀書可以改變氣質,

不讀書者,言語乏味,面目可憎;

修持可以清淨身心,

不修持者,身無所住,心無所安。(055)

 

忍耐不是怯弱,而是謙讓;忍耐不是退縮,而是承擔。(056)

 

智者,以美化心靈莊嚴色身;仁者,以悲憫眾生昇華人格;

勇者,以解救苦難完成願力;覺者,以福慧雙運圓滿生命。(057)

 

認識佛法,仍是知解之徒;實踐奉行,才是真實行者。(058)

 

反省,創造完善之人;讀書,創造達禮之人;

教育,創造理性之人;學佛,創造智慧之人。(059)

 

能讀書的人,要讀通生命之學;

能研究的人,要研究生死之學。(060)

 

能包容人與事,則無過患;

能積聚福與德,則遠災禍。(061)

 

忍是一種力量,能讓我們面對一切災難;

忍是一種承擔,能讓我們負起大小責任;

忍是一種功德,能讓我們減少許多罪業;

忍是一種智慧,能讓我們圓滿各種人事。(062)

 

憎其惡行而及其人,非聖賢之教;

憎其行而不嫌其人,則近聖賢矣!(063)

 

買好書,看好書,天天讀好書;

存好心,說好話,天天做好事。(064)

 

正直的語言,能去除綺語;柔軟的語言,能去除惡口;

和合的語言,能去除兩舌;真實的語言,能去除妄語。(065)

 

去除一分惡習,就增長一分善念;

減少一些貪念,即添加一些道氣。(066)

 

樹木沒有經過日曬雨淋,就不能長高;

做人沒有經過千錘百鍊,就無法健全。(067)

 

教室裡,有慧解的修行;勞動中,有植福的修行;

處世上,有做人的修行;心靈內,有道德的修行。(068)

 

思路暢達,是良好的通風;熱心開朗,是燦爛的陽光;

展望未來,是寬廣的視野;菩提正道,是方便的交通。

這就是內心最好的龍穴。(069)

 

看手相,看面相,不如看心相;

靠人力,靠人助,不如靠己力。(070)

 

學佛沒有對手,最大的對手是自己;

學佛沒有仇家,最大的仇家是無明。(071)

 

欲除煩惱病,當取佛經讀;

欲入快樂門,先做無我想。(072)

 

治學,重在明理,理之不明,博學亦無益;

治人,重在治心,心若清淨,凡事皆善美。(073)

 

笑容,是世界上最美的色彩;

幽默,是世界上最好的佐料。(074)

 

忍一時之詬辱,能夷滅自己一時之戾氣;

修一世之忍辱,能默化他人一世之頑冥。(075)

 

歷史是鏡子,心中有鏡子,才能以之為鑑;

人物是榜樣,心中擁有榜樣,才能見賢思齊。(076)

 

端正,不單是色相上的華美俊彥;

端正,更是自然流露的威儀莊嚴。(077)

 

自修是自我潛藏,

從縮小自己開始長養,

乞求佛法;

共修是團體活動,

靠大眾力量相互砥礪,

增長福慧。(078)

 

祈禱如清水,能洗滌污垢;

祈禱如沃土,能成熟萬物;

祈禱如陽光,能袪除黑暗。

祈禱,可以增加善業的力量,

讓我們心中有佛,轉凡為聖。(079)

 

佛法無量義,慈悲是為本;

真理無盡藏,智慧是為根。(080)

 

自修容易流於自我封閉,

退失精進向上的力量;

共修容易發掘自我短處,

維護菩提正念的種苗。(081)

 

自修缺少境界的考驗,難免會貢高我慢;

共修具有慚愧的引發,自然能成聖成賢。(082)

 

有能的偶像,可以讓我們效法學習,增廣知識;

有德的偶像,可以讓我們見賢思齊,提昇品格。(083)

 

以正見持戒為盔甲,以智慧方便為刀箭,

以慈悲喜捨為參謀,以精進勇猛為力量,

以戒定慧學為統帥,以八種正道為大軍。

此乃修行者之戰略也!(074)

 

好逸惡勞是人的通病,

對治之道無他,

「精進」是最好的針砭良藥;

說是道非是人的弱點,

對治之道無門,

「持戒」是最好的妙方法寶。(085)

 

自覺無理時,讀書可以明白事理;

自覺庸俗時,讀書可以改變氣質;

自覺煩惱時,讀書可以心開意解;

自覺無趣時,讀書可以充實生活。(086)

 

明白倫理、道理,

明白情理、物理,

明白事理、心理,

如此理路通達,人人懂理,

讀書之貴,在此中矣!(087)

 

讀書,是美化生命的彩筆;讀書,是獲得快樂的甘泉;

讀書,是充實內涵的寶庫;讀書,是開啟智慧的良田。(088)

 

上等教育家,教導做人和處世;

中等教育家,教導做事和知識;

劣等教通家,什麼都不會教導。(089)

 

讀地理名勝,可以遨遊天下;讀歷史典故,可以神交古人;

讀文學名著,可以涵養氣質;讀理工科學,可以通達理路。

只要肯讀書,必得無窮樂趣。(090)

 

何謂自我學習?

眼要看,口要問;心要用,耳要聽;

手要寫,腳要行;意要勤,念要明。(091)

 

智慧何處來?

大其心,容天下難容之事;同其心,悲天下待救之眾;

潛其心,觀天下微妙之理;寬其心,聽天下難忍之言;

入其心,測天下變化之局;平其心,論天下不平之道;

定其心,應天下無常之變;發其心,度天下受苦之人。(092)

 

一個「忍」,一個「好」,

休卻多少麻煩,

給予多少歡喜,

泯滅多少代溝,

消除多少怨尤。(093)

 

為道日益,須當精進;為錯日損,須常內省。

如此日新月異,德業自有進境。(094)

 

福,如銀行存款,

除了惜福,更要培福;

福,如良田種子,

除了培福,更要修福。(095)

 

大慈悲,沒有敵人;大智慧,沒有煩惱。(096)

 

上等語言,親切誠懇,措詞優雅;

中等語言,中規中矩,本本分分;

下等語言,不倫不類,粗鄙不堪。(097)

 

眼睛很小,可以看遍大千世界;

鼻孔很小,可以聞嗅虛空氣息;

嘴巴很小,可以教化中外群倫;

細胞很小,可以助長人類生存。

小,有無限功能,故不可以小視。(098)

 

只從柔處不從剛,只想好處不想壞,

服務勤勞不退縮,謙和恭敬不埋怨。(099)

 

酷暑寒冬都美,南北東西都好,

高低上下都妙,人我界限都無。(100)

 

一念慈悲,可以化除貪欲;一念慈悲,可以化除驕慢;

一念慈悲,可以化除瞋恨;一念慈悲,可以化除怖畏。(101)

 

上等文章,論理精闢,敘事生動;

中等文章,平舖直敘,樸實無華;

下等文章,言而無物,索然無味。(102)

 

做好事,把侵犯傷害的行為,轉換成利益大眾的佛事;

說好話,把瞋恨嫉妒的惡口,轉換成柔軟讚歎的佛言;

存好心,把愚痴無明的邪念,轉換成慈悲智慧的佛心。(103)

 

聲音大者,不一定有理;

聲音小者,不一定無理;

維摩一默,原來是真理。(104)

 

悲己愚者悲愚人,自知愚拙,會力求上進;

自稱賢者愚中愚,自認賢能,將停止成長。(105)

 

玉器雖美好,仍須精細琢磨;

鋼鐵很堅硬,仍須高溫鍛鍊;

銅鏡能映照,仍須經常拂拭;

幽蘭有清香,仍須妥善照顧;

佳人善解頤,仍須用心呵護;

君子懷懿行,仍須努力修養。(106)

 

大海能包容魚蝦,大地能包容走獸,

虛空能包容萬物,真心能包容一切。(107)

 

人生如大地,可以普載萬物;

人生如天空,可以覆蓋大眾;

人生如福田,可以耕種收穫;

人生如智庫,可以擷取使用。(108)

 

別人看到外,我看到內;別人明白事,我明白理;

別人知道點,我知道面;別人心存私,我心存公。

這就是智慧。(109)

 

健康,是最真的富貴;知足,是最大的財富;

信仰,是最好的品德;包容,是最美的情誼。(110)

 

人之修養應:

如山之穩重,

如山之包容,

如山之崇高,

如山之堅忍。

人之美德應:

如水之流通,

如水之清澄,

如水之深邃,

如水之廣闊。(111)

 

微笑如花朵,芬芳生命的園地;

微笑如音樂,律動人們的心靈。(112)

 

在瞋恨之處,散播慈悲的種子;

在仇視之處,施予寬恕的諒解;

在懷疑之處,培養信心的力量;

在黑暗之處,點燃般若的火花;

在失意之處,提出未來的希望;

在憂傷之處,贈予喜樂的安慰。(113)

 

話不說滿,事不做絕;預留餘地,迴轉有間。(114)

 

終日說善言,不如做一件;終身行善事,須防錯一件。(115)

 

藝人善調音韻,船夫善調櫓舵,

巧匠善調土木,智者善調身心。(116)

 

孤獨不以為悲,孤獨能增加內省的力量;

污辱不以為恥,污辱能增加忍耐的力量;

卑屈不以為賤,卑屈能增加上進的力量;

艱難不以為苦,艱難能增加勇敢的力量;

迫害不以為意,迫害能增加堅毅的力量;

度眾不以為煩,度眾能增加慈悲的力量。(117)

 

生命之流中──

能爭取時間,自我要求,即是延長生命;

能善用時間,自我激勵,即是充實生命。(118)

 

禮者,可以培養良好風度;禮者,可以顧全人性尊嚴;

禮者,可以維繫倫理道德;禮者,可以形成社會秩序。

禮者,心之敬也!(119)

 

家貧應思良策,國亂應思忠臣,危急應思善友,枉誤應思正法。(120)

 

讀書,在於培養知識力;參究,在於培養領悟力;

後退,在於培養容忍力;微笑,在於培養親和力。(121)

 

勿因喜而輕諾寡信,勿因辭而瞋恚憤恨,

勿因快而多事生非,勿因倦而鮮終無果。(122)

 

以無諂心親近友善,以他勝法化解嫉妒,

以無常觀樂悅法喜,以菩薩行袪除輕慢。(123)

 

以慈悲來感化怨恨,以善良來感化邪惡,

以施捨來感化吝嗇,以真實來感化虛妄。(124)

 

漂亮的容顏,難保長久;美麗的心靈,永遠動人。(125)

 

讀書要有勝解力,信仰要有堅固力,

待人要有親和力,做事要有持久力。(126)

 

讀書貴在明理,理明才能通達;

學佛重在修心,心修始能悟道。(127)

 

冷飯冷菜難吃,冷言冷語難受,

真人真事感人,真情真意溫馨。(128)

 

多吃無滋味,故須節制飲食;多言不值錢,故須謹慎語言;

多忌失親友,故須付予信任;多慮難成事,故須當機立斷。(129)

 

種瓜得瓜,道理分明;好因好果,如影隨形。(130)

 

勤儉,是治家之本;忠孝,是齊家之本;

謹慎,是保家之本;膽識,是興家之本;

詩書,是起家之本;積善,是傳家之本。(131)

 

若要德業成,先學受困窮;若要煩惱無,先學能知足;

若要度量寬,先學受冤枉;若要心緒平,先學能耐煩。(132)

 

福莫享盡,要留餘德;勢莫使盡,要留餘力;

話莫說盡,要留餘地;事莫做盡,要留餘路;

情莫散盡,要留餘韻;心莫用盡,要留餘量。(133)

 

坦誠認錯是勇氣,見義勇為乃丈夫。(134)

 

莫以長自大,謙恭自然尊貴;

莫以小相欺,包容才是美德。(135)

 

知足,是人生應有的修養;施捨,是人生必要的行為。(136)

 

不驕慢而謙卑,是有德之人;不自私而為公,是偉大之人;

不怨人而責己,是慚愧之人;不放逸而勤勞,是精進之人。(137)

 

耳聞不如目視,目視不如手摸,手摸不如心明,心明不如真知。(138)

 

貪愛如海洋,瞋恚如火燒,煩惱如死結,

嫉妒如高山,疑惑如幻境,邪見如煙霧。

如果都能了,平安直到老。(139)

 

拾金不昧,俯仰無愧;不疑不嫉,無憂無慮。(140)

 

交道德的朋友,如讀聖賢列傳;

交風趣的朋友,如讀散文小說;

交精明的朋友,如讀財經文獻;

交誠實的朋友,如讀歷史詩篇。(141)

 

心懷瞋恨、傲慢、成見的人,縱天降甘露,也難入其心;

心存慈悲、謙虛、寬和的人,縱災難臨頭,亦難摧其志。(142)

 

施恩不望報,受怨不計較;寬去心中事,快樂少煩惱。(143)

 

有禮不邪淫,有義不詐欺;萬惡淫為首,百善孝為先。(144)

 

每日靜坐片刻,必知煩躁之源;

每日守默一時,必知靜謐之美;

每日清心半日,必知多欲之苦;

每日讀書數篇,必知開卷之益。(145)

 

買書不難,能讀為難;讀書不難,能懂為難;

懂得不難,能記為難;能記不難,能用為難。(146)

 

與其逞強持巧於最後,不若藏拙謹言於當初。(147)

 

若是君子,

則進德修業,日日更新;

若為小人,

則文過飾非,日日退步。(148)

 

欲知涵養心量,須看亂時氣勢;

欲知謙恭進退,須看利益當前。(149)

 

言如利箭,不可亂發,

一入人耳,有力難拔;

文如鐵證,不可亂投,

一入公門,九牛難出。(150)

 

悟人容易悟己難,悟己容易悟心難,

悟心容易悟佛難,悟佛容易悟法難。(151)

 

修行不計髒穢,好讓污泥出青蓮;

做人不避罪惡,好讓酸澀成甜李。(152)

 

要求健康,不如求健全;要求長壽,不如求無量。(153)

 

人格是至寶,

有人格,眾人恭敬有加;

道德是良田,

有道德,百世收成有餘。(154)

 

不軟弱而忍讓,是為勇敢;不輕浮而活潑,是為正派;

不寡斷而明理,是為寬容;不驕傲而自強,是為謙恭。(155)

 

疑而好問,已得知識之半;明而再問,更得知識全貌。(156)

 

學之不勤,因其志尚未篤也;勤而無功,因其力猶未逮也。(157)

 

居家須防盜與火,富貴須從勤與儉,

和平須有忍與讓,文明須靠讀與學。(158)

 

如有真心,不會妄想;如有真語,不會雜話;

如有真耳,不會惡聞;如有真眼,不會錯識;

如有真慧,不會謬執。如係真人,不會邪惡。(159)

 

從小培養道德,道德的心燈會照亮一生一世;

從小薰習佛法,佛法的心燈會照亮生生世世。(160)

 

與其探究前世的情況,不如把握眼前的因緣;

與其寄望來世的美景,不如耕耘當下的福田。(161)

 

一味衡量利害得失,

就會顧此失彼,妨礙發展;

建立是非善惡觀念,

就能掌握方向,勇往直前。(162)

 

心存歹念,天必殲之;心有善念,天必護之;

心生貪念,天必棄之;心具淨念,天必祐之。(163)

 

忍耐是煩惱的定力,也是向前的道路;

包容是和平的基礎,也是快樂的源泉。(164)

 

疾疫在身,而能不怨不惱,

是袪病的第一良方;

魔難臨頭,而能不憂不懼,

是獲勝的唯一辦法。(165)

 

聰明的人常會內省,

因在內心的深處,才能找到無過的平安;

愚痴的人總喜外求,

而在攀緣的地方,必然失去珍貴的品德。(166)

 

懷疑處,須培養信心的力量;

瞋恨時,要散播慈悲的種子。(167)

 

以仁慈代替暴力,才有永久的和平;

以讚歎代替嫉妒,才有萬事的圓滿。(168)

 

以道德節義和人交往,

所交皆善友,品德也會日趨清高;

以諂曲利益和人交往,

所交非善友,品德也將日漸低落。(169)

 

行路困難,不在山水阻隔,

只在不同人情與人心;

修道艱難,不在業障深重,

只在不知方法與正見。(170)

 

能納善言,才會知過必改;能察惡言,就能觀照自在。(171)

 

莫畏笨拙,笨拙常是靈巧的根基;

莫誇靈巧,靈巧多從笨拙中增長。(172)

 

不肯納受忠言的人,是自甘墮落;

能夠採納諫言的人,會自我進步。(173)

 

現前的讚美,只是生命一時的榮耀;

後世的效法,才是生命永恆的光輝。(174)

 

有聰明、有能力,不一定能解決問題;

有慈悲、有智慧,一定可以克服困難。(175)

 

人生無事可權,只要明了就不會畏懼;

宇宙無物可戀,只要看破就不會眷戀。(176)

 

人生的美好,是因有缺陷的襯托;

缺陷的價值,在於有美好的期待。(177)

 

世間人事縱有不公不平,

只要我心公平,則何處不平?

真理之下皆是不增不減,

只要我不增減,則何須罣礙?(178)

 

從言談中,可以認識一個人的個性內涵,

所以言談時,要有情有義;

由文字裡,可以明白一個人的思想見解,

所以寫作時,要有事有理。(179)

 

潦倒委屈之時,

要有忍耐和智慧,才能柳暗花明;

青雲直上之際,

須有謙恭和謹慎,方能持盈保態。(180)

 

能以譏我、謗我為助緣,則能平息瞋怨;

能將讚他、敬他作修行,則能道心增長。(181)

 

投機取巧,只能得到一時的勝利;

篤實行事,必能擁有永久的信賴。(182)

 

念念慈悲,是立德、立言、立功之本;

時時清明,是聞法、思法、修法之鑰。(183)

 

我們的行為,必須日趨穩重;我們的思想,則應不斷革新。(184)

 

世間已有生老病死苦,不要再有比較苦;

人生已具福祿壽三多,不要再有怨氣多。(185)

 

「勇」是美德,但須輔以道義和理智,

否則即成匹夫之勇;

「仁」是慈悲,唯應具備宏觀與智慧,

否則即是婦人之仁。(186)

 

發心如燒水,

必須不斷添薪加柴,水才能沸騰;

修道如掃地,

必須經常拂塵除垢,地才會乾淨。(187)

 

眼看口問,能開拓視野;心用耳聽,能增長見聞;

手寫腳行,能實踐理想;意勤念明,能清淨身心。(188)

 

聞善言而著意,能長養正見和精進心;

聽惡言不著意,可獲得自在與無畏力。(189)

 

金錢會流失,般若的財富不會減少;

健康會衰退,永恆的生命不會滅亡;

名位有高下,尊榮的人格沒有卑賤;

感情有得失,珍貴的慈悲沒有分別。(190)

 

自滿者,心量格局必狹小,

故要戒驕滿;

有德者,胸懷器識必寬大,

故須養仁德。(191)

 

學「禪」,更要學「慚」,慚愧能令人莊嚴;

學「仁」,更要學「忍」,忍耐可讓人成長。(192)

 

發心是無價的,不能以報酬來計算;

知足是極樂的,無法用多寡來衡量。(193)

 

自我認錯不會失去尊嚴,反而能贏得更多的尊重;

自我革命不會喪失本性,反而會尋回更真的佛性。(194)

 

行善是超越、淨化、融和的感情;行佛是無量、無邊、無盡的財富。(195)

 

生來之福有限,故應惜福;積來之福無窮,故須培福。(196)

 

德行善舉,是永不失敗的投資;

布施結緣,是永無匱乏的資產。(197)

 

懶惰、拖延、虛偽、無恆,都是貧窮之源;

勤勞、積極、誠實、有恆,才是富貴之道。(198)

 

修學上,須有般若智慧,心才能「明」;

行事中,須有無盡慈悲,人才會「活」。(199)

 

不養成無益的惡習,

無益之習,會喪心矢志;

不發展無益的欲望,

無益之欲,會身敗名裂;

不生起無益的念頭,

無益之念,會損人害己;

不常說無益的語言,

無益之語,會惹是生非;

不閱讀無益的書籍,

無益之書,會增長邪見;

不結交無益的朋友,

無益之友,會讓人墮落;

不進出無益的地方,

無益之地,會埋伏危機;

不經營無益的事業,

無益之事,會家毀國亡。(200)

書籍目錄

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