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叢書2-經典

首頁 > 星雲大師文集 > 佛教叢書2-經典

經典之部 ■盂蘭盆經

分享到FB

  《盂蘭盆經》,又稱《盂蘭經》。一卷。西晉竺法護譯。師月支人,世居敦煌。八歲出家,師事竺高座。姓純良而好學,每日誦經數萬言,並博覽六經,涉獵百家。是時,關內京邑雖禮拜寺廟、圖像,但各種大乘經典未備,護乃慨然發憤,志弘大道,隨師西行,遍通西域三十六國語文,攜回大批梵本經文,於長安、洛陽,專事譯經。所譯經典有《光讚般若》、《正法華》等大乘經典一百六十五部。是西晉時代最偉大的譯經家,世稱敦煌菩薩。

 

  盂蘭盆又作烏藍婆拏,意譯作倒懸,又稱盂蘭盆會、盆會。是梵語avalambana(倒懸)的轉訛語,比喻亡者之苦,有如倒懸,痛苦之極。

 

  本經屬方等部經典,內容主要記述佛弟子目連以天眼通見其母親墮在餓鬼道,皮骨相連,日夜苦悶相續;目連見已,以缽盛飯,往餉其母,然其母以惡業受報之故,飯食皆變為炭火。目連為拯救母親脫離此苦,乃向佛陀請示解救之法。佛陀指示目連於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(印度雨季期間,僧眾結夏安居三個月,此日乃安居結束之日),以百味飲食供養三寶,能蒙無量功德,得救七世父母。目連遵照佛陀指示,於當日設齋供僧,其母即得脫離餓鬼之苦,往生天界。

 

  今依唐代宗密大師所疏,分述經文如下:

 

    壹、序分

 

  一、證信--聞如是:一時,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
  二、發起

    1.知道已證--大目乾連始得六通。

    2.知恩欲酬--欲度父母,報乳哺之恩。

    3.攀慕遍尋--即以道眼觀視世間。

    4.得見所在--見其亡母生餓鬼中,不見飲食,皮骨連立。

    5.慟哭往救--目連悲哀,即缽盛飯,往餉其母。

    6.惡習現前--母得缽飯,便以左手障缽,右手摶飯,食未入口,化成火炭,遂不得食。

    7.目連悲陳苦厄--目連大叫,悲號啼泣,馳還白佛,具陳如此。

 

    貳、正宗分:如來廣示因緣

 

  一、彰母罪深--佛言:汝母罪根深結。

  二、明子德薄--非汝一人力所奈何。

  三、斥邪無力--汝雖孝順聲動天地,天神地神、邪魔外道道士、四天王神,亦不能奈何。

  四、顯正有能--當須十方眾僧威神之力,乃得解脫。

  五、許以救方--吾今當為汝說救濟之法,令一切難皆離憂苦,罪障消除。

  六、示其正法--

    1.教孝子獻供之法

     (1)定勝時--佛告目蓮:十方眾僧於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。

     (2)發勝意--當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。

     (3)設勝供--具飯百味五果,汲灌盆器,香油錠,床敷臥具,盡世甘美,以著盆中,供養十方大德眾僧。

     (4)讚勝田--當此之日,一切聖眾或在山間禪定,或得四道果,或樹下經行,或六通自在,教化聲聞、緣

           覺,或十地菩薩大人權現比丘在大眾中,皆同一心,受缽和羅飯,具清淨戒聖眾之道,其德

           汪洋。

     (5)獲勝益--其有供養此等自恣僧者,現在父母、七世父母、六種親屬,得出三途之苦,應時解脫,衣食

           自然。若復有人父母現在者,福樂百年;若已亡七世父母生天,自在化生,入天華光,受無

           量快樂。

    2.教眾僧受供之儀--時佛勅十方眾僧皆先為施主家咒願七世父母,行禪定意,然後受食。初受盆(食)時,先

              安在佛塔前,眾僧咒願竟,便自受食。

  七、孝子領悟--爾時,目連比丘及此大會大菩薩眾,皆大歡喜,而目連悲啼泣聲釋然除滅。

  八、慈母獲益--連其母,即於是日得脫一劫餓鬼之苦。

 

    參、流通分

 

  一、申請--爾時,目連復白佛言:弟子所生父母得蒙三寶功德之力,眾僧威神之力故,若未來世一切佛弟子,行孝順者,亦應奉此盂蘭盆,救度現在父母,乃至七世父母,為可爾不?

  二、讚請--佛言:大善快問!我正欲說,汝今復問。

  三、答請--

    1.教起行--善男子,若有比丘、比丘尼、國王、太子、王子、大臣、宰相、三公百官、萬民庶人,行孝慈

          者,皆應為所生現在父母、過去七世父母,於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,僧自恣日,以百味飲食安

          盂蘭盆中,施十方自恣僧。

    2.教發願--乞願便使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,無一切苦惱之患,乃至七世父母離餓鬼苦,得生天人中,福

          樂無極。

    3.教常作--佛告諸善男子、善女人:是佛弟子修孝順者,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供養,乃至七世父母,年年七

          月十五日,常以孝順慈憶所生父母,乃至七世父母,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,以報父母長養慈愛

          之恩。

    4.勸受持--若一切佛弟子,應當奉持是法。

    5.喜而奉命--爾時,目連比丘、四輩弟子,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 

  本經是一部闡揚佛教孝道的經典。依本經之說所行的盂蘭盆會,已普遍流行於我國民間,而有益於民間的孝行。宗密的《盂蘭盆經疏》,即強調本經特具孝子報恩的思想,與調和中國人倫與佛教間關係的性質。

 

  本經收錄於《高麗藏》第十一冊、《磧砂藏》第十一冊、《龍藏》第三十八冊、《卍正藏》第八冊、《大正藏》第十六冊,同本異譯經為《報恩奉盆經》,譯者不詳,又稱《報像功德經》。本經注疏頗多,如:

  1.盂蘭盆經疏   二卷唐‧宗密述

  2.盂蘭經疏新記  二卷唐‧宗密疏、宋‧元照記

  3.盂蘭盆經贊述  一卷唐‧慧淨撰

  4.盂蘭盆經疏會古通今記  二卷宋‧普觀述

  5.盂蘭盆經疏孝衡鈔    二卷宋‧遇榮鈔

  6.盂蘭盆經疏鈔餘義    一卷宋‧日新錄

  7.盂蘭盆經新疏      一卷明‧智旭疏

  8.盂蘭盆經疏抄中疏    一卷清‧靈耀撰

  9.盂蘭盆經略疏      一卷清‧元奇書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一、試述本經的主旨。

二、試述本經對中國民間的影響。

三、試述供僧的由來與功德。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書籍目錄

目錄